在浩如烟海的唐代诗卷中,上饶灵山以其雄浑秀丽的身姿,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。李郢的《夏日登信州北楼》是唐代江南山水诗的经典之作,全诗勾勒出信州夏日的壮阔与静谧,将盛唐气象与晚唐心绪融入这片钟灵毓秀之地,让灵山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在诗句间流转千年。
诗词原文
夏日登信州北楼
唐·李郢
高楼上长望,百里见灵山。
雨歇河珠定,云开谷鸟还。
田苗映林合,牛犊傍村闲。
始得消忧处,蝉声催入关。
(全诗共八句,收录于《全唐诗》卷五九〇)
图|徐新柱
李郢,字楚望,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大中十年(856年),登进士第后,曾入浙东幕府任职,官终侍御史。
信州(今江西上饶)地处浙东与江西交界处,既是唐代江南交通要道,也是文人漫游的重要节点。“高楼上长望,百里见灵山。”李郢登上信州北楼,极目远眺,百里之外的灵山巍峨耸立,直入眼帘。诗人站在高处,以宏观视角捕捉灵山的全貌,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开阔、悠远的视觉感受,简洁而有力地将灵山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图|刘方猛
“雨歇河珠定,云开谷鸟还。田苗映林合,牛犊傍村闲。” 李郢用细腻的笔触描绘雨后初晴的灵山景致。雨滴如珠,在雨后渐渐静止,云雾散开,山谷中的鸟儿重新归巢;田野间的禾苗与树林相互映衬,小牛犊在村边悠闲漫步。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,构建出一幅宁静、祥和的田园山水图,展现了灵山周边乡村生活的恬静美好,也让灵山的自然景观更具生活气息与层次感。
李郢生活的晚唐时期,藩镇割据与农民起义交织。大中年间虽为短暂恢复期,但社会矛盾已暗流涌动,大唐已不复往日辉煌。“始得消忧处,蝉声催入关”,表面上写蝉声催促诗人入关,实则暗含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羁旅漂泊的愁绪。灵山虽美,能让诗人暂时消解忧愁,但现实的困境与时代的动荡,仍如影随形。“田苗映林合,牛犊傍村闲” 所描绘的田园牧歌,与晚唐战乱频仍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,深刻地暗示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,以及在乱世中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。
图|周运生
李郢的《夏日登信州北楼》与其他诗人笔下的灵山诗作相互辉映,共同丰富了灵山的文化内涵。他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情感,为灵山赋予了别样的诗意。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游历的记录,还是唐代江南山水诗与社会变迁的缩影。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,也暗含对时局与人生的深刻思考,为研究晚唐文人的行迹、心态及地域文化提供了珍贵样本。
图|敖玉龙
02-27 来源:阿里教育网
04-02 来源:文旅新闻网
02-27 来源:网络
02-02 来源:中华企业在线
02-27 来源:阿里教育网
02-27 来源:阿里教育网
02-27 来源:阿里教育网
02-28 来源:阿里教育网
02-27 来源:阿里教育网
02-27 来源:阿里教育网